精巧秀美的山水園林,騎樓圍屋的現代演繹……這是人文景區還是體育場館?
廣州亞運會新建設的開、閉幕式會場及12座亞運場館用巧妙的設計凸顯嶺南建筑風格,集功能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即使在亞運會后也將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留存深遠。
處處體現嶺南建筑特色
廣東奧林匹克中心新建的游泳跳水館有一個別具嶺南風味的名字――“云山珠水”。場館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常務副院長孫一民說,場館外形俯看似兩條藍白的飄帶,隱喻了廣州北靠白云山、珠江水穿城而過的城市地理特征;館內可見淡淡天光從屋架間泄下,下有一泓清池,天光水色。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體育館將作為亞運會武術等比賽的主賽場。外形如“海螺”的場館,在海天一色的幕景下格外打眼。半開敞的公共休息空間,可打開的比賽大廳屋頂,體現了回歸自然的匠心獨具。設計師孫一民說,“海螺”建筑平面形態還與太極陰陽圖相似,隱喻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陰陽俱合,天人合一”。
廣州棋院抱水銜山,采用庭園和寬敞廊道相結合的布局手法,運用白云山麓開放的空間,將廣州人喜聞樂見的棋文化與嶺南山水園林建筑融為一體。
自行車館外形現代感十足,好似運動員的“頭盔”,內部卻巧妙借鑒了嶺南傳統建筑“騎樓”的設計。據設計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在讀博士林冬娜介紹,考慮到南方濕熱多雨的特點,場館在東西向設計了遮蔭外廊,南北向設計了自然通風窗。
而廣東奧林匹克網球中心遠看則似兩片“飛碟”,走入其中可見開敞式的圓形屋頂,又像來到廣東梅州、河源的客家“圍屋”,觀者似乎可聽到傳統與現代、靜態與動感的對話。
創新設計融入其中
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將讓亞洲乃至世界的目光聚集在珠江的“海心沙”小島上。這里開放的空間要求開幕式場館有創新的設計。
開幕式場館主創設計師、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胡展鴻介紹說:“珠江邊刮的是順河風,所以我們設計了半開放式的場館,絕大部分地方都不用開空調,白天進去也不用開燈。這是全封閉式的體育場館很難做到的。”
新建的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則被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師潘勇比喻成“有表情的建筑”。潘勇說:“當我們目光注視著她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建筑的流動感,會感覺到她正慢慢走起來。”
從亞運村升旗廣場望去,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如飄逸的彩帶,線條感很強,不銹鋼的屋面板系統對自然光線的反應特別敏感,使建筑外形與自然環境、人的觀看角度形成“移步易景”的效果。“許多人說她是有表情的建筑,有點像人,陽光明媚的時候很亮麗,而陰天的時候會弱化在背景里,表現得很深沉。”潘勇說。
亞運城整體規劃布局則結合了嶺南水鄉風貌,以“生態簇團、擇水而居”的理念,以蓮花灣為景觀中心,利用現有河網水系布局。
賽后可實現一館多用
亞運場館如何更好地實現賽后利用?這一直是設計者和建設者關心的問題。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陳建華說,亞運城規劃時的目標之一就是賽后作為配套齊全、宜居的廣州市住宅示范小區和低碳新城區。其場館和配套設施的功能設計靈活,可滿足一館多用的需求,如體操館賽后可改為籃球館,而賽時主新聞中心賽后可改建為大型購物中心。
廣州亞組委常務副秘書長、廣州市副市長許瑞生表示:“廣州不僅是為舉辦亞運會而建一批場館,從一開始我們就堅持了節儉的原則,場館布局是從城市長遠發展和體育設施均衡布局來考慮的。”
亞運會結束后,海心沙廣場將打造成亞運主題公園,亞運開、閉幕式場館有望成為廣州最大的露天劇院。奧林匹克中心的游泳跳水館賽后將作為IOC/OCA(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國際訓練中心、國家南方訓練基地,彌補了中心原來的功能缺陷,也將為廣州東部地區的市民提供全民健身的新場所。而廣州最南端的“海螺”體育館,賽后既可成為南沙區居民健身、休閑的場所,又可兼顧商務、旅游、會展等綜合服務。